为深入了解体育教学现状,破解学生体质健康难题,推动体育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育深度融合,9月5日,文化与体育健康学院在行知楼413会议室召开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工作专题座谈会。学校党委书记陈培江,学院党总支书记、院长李红丽,副院长袁宏伟及全体体育教师齐聚一堂,围绕“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”“构建体质健康长效机制”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,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学生全面发展擘画新蓝图。

会议伊始,体育健康教研室主任聂磊以“问题导向破局,精准施策提质”为主题作工作汇报,全面剖析当前体育教学与学生体质现状。在教师团队建设方面,聂磊指出,课堂教学中,部分课程内容与学生专业需求衔接不足,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受限;课外锻炼层面,学生普遍存在“基础薄弱、生活方式不当、思想重视不足”三大问题。针对这些痛点,聂磊提出创新解决方案:一是建立“一生一档”的学生体质健康动态档案,通过大数据追踪学生体质变化,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;二是推进“智慧餐盘工程”与体育教学联动,联合后勤部门为学生定制营养食谱,从“运动+饮食”双维度助力体质提升。
李红丽从育人全局视角发表讲话。她表示,体育教育是“五育并举”的重要支撑,更是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关键载体。她强调,要构建“以测促练、以评促改”的良性闭环,将体测结果与体育课程成绩、课外锻炼积分等挂钩,引导学生从“被动应测”转向“主动锻炼”。在职业体能培养上,李红丽提出“岗位需求导向”的课程设计思路,教师可以深入企业调研,针对不同专业岗位的体能要求,开发如“护理体能实训模块”“工业操作力量训练包”等特色教学内容,并融入思政元素与职业素养培育,让学生在体能训练中领悟“精益求精、坚韧不拔”的工匠精神,实现“体能提升与职业发展”同频共振。
陈培江作总结讲话。他指出,要将“体育赋能职业发展”作为核心目标,打造具有南洋特色的体育教学,为学生体质健康工作明确核心方向与实施路径。针对“构建体质健康长效机制”,提出三点意见。一、深化“体育课程与专业教学”的融合创新。要围绕“体育为职业服务”的定位,推动课程内容与专业技能、岗位需求深度对接,真正实现“练有所用、练为所用”;二、推动“职业素养培育与体育教育”的全程渗透。要通过篮球、足球等团队体育项目,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与团队信任感,借助竞技比赛,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与抗挫折能力。在体能训练中融入“工匠精神”教育,引导学生以“坚持不懈、追求卓越”的态度对待锻炼与未来工作,让体育课堂成为“职业素养培育的第二课堂”;三、构建“全校联动、长效运行”的体质健康工作机制。要打破部门壁垒,将体质健康工作成效纳入各二级学院与体育教师的考核体系,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,避免“一阵风”式治理。
此次专题座谈会的召开,不仅精准诊断了当前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痛点和难点,更创新性地构建了“体育+职业素养”的育人新框架,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。未来,文化与体育健康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,持续推进课程创新、机制完善与资源整合,让体育教育真正成为学生“强健体魄的基石、职业发展的助力”,为培养“体魄强健、技能精湛、素养过硬”的新时代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。
李思僮/稿
陈媛/摄
李红丽、钱婧婧/初审
姚思佳/复审
陈培江/签发